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前瞻


作者简介栾成校,现任华泰保险集团战略与创新发展部总经理兼客户管理部总经理。

文章来源:《保险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1辑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国发展方向做了系统规划。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看待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以及如何理解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对于理解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平衡、安全和可持续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是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二、如何看待新时代的中国保险业

(一)中国保险业保持了快速增长,保费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位

改革开放为保险业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40多年来,中国保险业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过去十年,中国保险业在新时代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保险机构从2012年的164家增至2021年的235家;二是市场稳健发展,原保费收入从2012年的1.5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4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09%,资产规模从2012年的7.3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8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26%(见图1);三是保障功能显著增长,风险总保额从2012年的553.4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2275.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1.1%,赔款总支出从2012年的4716亿元增至2021年的156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79%(见图2);四是保险渗透率稳步提升,保险密度从2012年的1144元/人提高到2021年的3179元/人,保险深度从2012年的2.88%提高到2021年的3.93%(见图3)。

中国保费规模先后赶超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于2017年在全球保险市场中排名中跃居第二位,成为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2021年,中国保费规模达到6961亿美元,在全球保费的份额提升至12%(见图4)。 

(二)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道阻且长,需要持续推进转型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从保险大国到保险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行业发展规模看,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费规模只占美国的1/4。

从行业发展水平看,中国保险深度即保费占GDP的比重为3.9%,不但低于全球平均7%的水平,而且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只占美国的1/3。中国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为482美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74美元,也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更只占美国的5.8%(见图5和图6)。

从行业竞争能力来看,2022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中有保险公司56家,中国入围10家(中国大陆7家,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3家),远低于美国的20家(见表1)。

从行业盈利水平来看,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国上市保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主要上市保险公司的平均水平(见表2与图7)。

从行业运营效率来看,中国保险业的保费平均成本为25%,远远高于金融业5%的平均成本水平。从人均持有保单数量来看,中国香港每人平均持有7张以上保单,日本人均持有3张以上保单,而中国内地人均持有保单数不到1张。

中国保险业过去40年的发展,总体来看属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其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与保险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下中国保险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保障服务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经济状况和保险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保险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变成“好不好”,销售模式也已经从“要我买”转变成“我要选”;另一方面,虽然市场主体已经超过200家,但整体上看,不论是运营模式,还是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无法有效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

初级阶段采用的快速增加市场主体和粗放式发展策略在推动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问题和矛盾逐渐积累、逐步暴露,影响和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财险行业的车险一直处于“红海”竞争状态,非车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同时,由于长期习惯于粗放式的同质化竞争,很多财险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差异化竞争优势更是无从谈起,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举步维艰;寿险行业近年来出现罕见的负增长,多年来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人海战术等粗放式模式难以为继,中短期存续产品一度大行其道,保障型产品发展不尽如人意。从产品和服务供给来看,不论是财险还是寿险,都缺乏真正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从运营模式来看,不论是财险还是寿险,提升组织效能、改善运营效率和降低销售成本问题都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三、中国保险业如何顺应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势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反思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保险业的转型发展之路需要紧紧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点: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普惠保险、提升人民安全感、推进绿色发展及加大融合开放。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保险业,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保险业大而不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延续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而高质量转型的关键在于优化组织效能、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销售成本,高质量转型的方向是专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化,高质量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恰恰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水平。

当前中国保险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增长乏力、价值下降的巨大困难,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进而推动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保险业要积极拥抱科技发展,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核保理赔、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保险全价值链的深层次变革。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保险业,必须突出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

以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保险业启动了行业转型之路,强调“保险姓保”,推动行业回归保障功能,开启了稳发展、强监管和防风险的新阶段。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保险业要找到自身定位,一方面,要发挥好保险业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有效转移风险、平滑财务波动、保障生产生活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特点,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支持实业的精神,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险业要利用保险专业知识和经验,助力建立长期储蓄体系、风险保障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要重视保障型产品的开发,尤其是聚焦应对人口老年化的个人养老保险、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健康保险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产保险的创新。

个人养老保险方面,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中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022年11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人身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细则,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保险业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普惠型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助力第三支柱的建立;另一方面要与上下游的医养产业合作,提供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探索医养业务新模式。

健康保险方面,其同样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国家角度来看,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近年来健康险利好政策频出,从国家“十四五”规划到“健康中国”战略,再到《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等具体制度的推出,不断构建引导和规范商业健康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大框架,政策导向清晰明确。从行业角度来看,车险在综合改革背景下业务增长困难,寿险传统粗放式的销售模式也遭遇瓶颈,在此背景下,商业健康险成为保险公司业务突破的方向之一。从客户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健康保障意识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居民对商业健康险的更高需求。2020年,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2021—2025年健康险年均增速要达到20%。 

财产保险方面,要统筹车险、商险、农险和责任险的创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车险要提升经营效率,培育车险生态,大力推动新能源车业务,支持绿色交通发展;商险要提升承保能力,支持国家重点区域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农险要增强人民性与普惠性,提升农业保障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责任险要积极参与公共管理,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除了负债端的产品创新外,在投资端要充分利用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特点,积极投资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投资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等领域,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保险业,必须提升普惠水平,推动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事关14亿人,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将为中国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会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一方面,针对中等收入群体在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方面的需求,保险可以发挥长期储蓄投资的配置优势,通过开发定制型产品实现客户财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体风险脆弱性的问题上,保险是制度性首选方案,保险业应通过积极推动普惠保险的发展,助力中低收入群体迈向共同富裕。

从保险需求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具有需求高且有支付能力的特征,另一方面属于服务敏感型,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较高。保险业要根据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求,量身定做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而针对中低收入群体,保险首先要解决的是其风险脆弱性且支付能力不高的痛点,需要积极推动普惠型保险的开发与推广,提升保险产品与服务的普惠化水平。要重视新市民、新业态、特殊群体的保障需求,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保险服务。

(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保险业,必须要致力于提升人民安全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保险不仅可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即推动经济发展和助力中产阶级扩容,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不但需要提升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需要提升人们的安全感。保险就是利用大数法则和精算原理,通过财务空间性与时间性安排,把对个体而言不确定的风险,通过确定的保费实现转移,从而提升人们的安全感。一方面,安全感的提升将推动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个人安全感的提升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消费,企业安全感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更好地组织扩大生产,二者将共同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因此,保险业在推动业务的同时,一定要讲好中国保险故事,普及保险知识,弘扬保险文化,重塑保险形象,提升人们的安全感。 

(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保险业,必须是绿色发展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及其他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绿色发展。

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保险业应积极关注绿色保险发展,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绿色保险主要指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提供的市场化保险风险管理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

从负债端而言,一方面,保险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经营范围,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绿色产业和技术等领域的保险保障业务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面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绿色基建等领域的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细分财产保险产品及相关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相关的环境责任险、气候保险、巨灾保险等产品及相关服务等。另一方面,保险企业可以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为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者提供风险管理和服务,推动保险客户提高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开展事故预防和风险隐患排查。 

从资产端而言,保险资金长久期的特征恰好与绿色产业发展周期较长相匹配,应积极进行绿色产业投资,包括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产业基金、私募基金、资产支持证券(AB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新能源、新基建、新材料和碳中和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六)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保险业,必须是融合开放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将“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保险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开放时间早、开放力度大、开放水平高,可以说保险业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改革开放。

进入新时代,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在提速进行,程度远超预期,包括交强险业务对外资财险全面放开,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批准设立全资寿险公司和外资保险集团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保险业丰富产品服务供给,中国保险业将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深入推进改革与发展。据2022年9月中宣部举办的“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截至2021年,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10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外资保险的市场份额从10年前的3.5%增长至7.8%,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外资保险的市场份额超过20%。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保险业要心怀“国之大者”,顺应大势,聚焦主责,坚守主业,加快高质量发展转型步伐,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致力于提升普惠水平和安全感,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融合开放,为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宋源珺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insurance/bxdt/2023-01-19/doc-imyasptv1424346.shtml


发表回复